哲学史  >  哲学总论  >  哲学总论  >  正文

【陈奎元】探索和谐社会理论 谱写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发展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对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将会产生深远影响。正确地阐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探索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理论上的说明,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责任,也是展示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主题之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次新飞跃,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崭新的含义。丰富和完善和谐社会理论,探索实现和谐社会的规律和途径,是思想理论战线的系统工程,又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久历程。

希望人与人和睦相处、共享富裕、社会和谐安宁,是古往今来中外仁人智者的崇高理想,也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未来的憧憬。中国古代先贤畅想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境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构想的理想国;被马克思称做以头立地时代的启蒙思想家论述的理性和永恒正义的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悠然神往的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社会制度,这种种构想有不同的时代背景,都是当时的思想家为了变革现状、追求美好境界的主观想象。由于不具有客观的条件,他们理想中的王国始终未能降临尘世。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的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会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达到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中的未来社会,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类自身高度和谐的社会。

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全世界的物质财富空前增长,前苏联在冷战中解体,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里根、撒切尔、布什等美、英新保守主义集团的领导人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在苏联、东欧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掀起一阵狂澜。有人认为世界从此以后就是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一统天下,甚至把它称做“历史的终结”。美苏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冷战结束了,然而历史并没有终结,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人类社会最后阶段。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必然受到制约,不可能建立真正和谐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中国以后,一直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改革,我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四大以后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家的面貌、人际关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理论提供了思想前提和客观环境。

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推进与创新,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创举,必将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融入党和国家大创新、大发展的洪流,发挥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的发展机遇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论述,明确地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改变世界”的志向,只知道教条式地奉承前人,机械式地模仿外国,丧失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就会重蹈历史上陷于困境的状况。例如,欧洲中世纪是神权的天下,哲学被称做神学的婢女;20世纪后半期冷战乌云笼罩世界,冷战思维压抑和束缚了东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理性思维,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形成很大反差;我国“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建立以后曾经呈现的思想解放、人才辈出的局面濒于夭折。这一切说明: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需要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党中央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并身体力行率先打破一个又一个禁区,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攀登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许多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为之做出了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战略的提出,为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开启一片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恩格斯曾经讲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社会科学同样如此,党和国家把社会建设提升到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难得的机遇,应当乘势而起、有所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要义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生产资料归国家和社会所有,消灭阶级,消除阶级对立的基础,向一切人共同发展、公平、和谐的共产主义前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它不是经典著作中明确论述的原理或范畴,而是在新的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总结、概括的新理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不能从经典著作的书本上去寻章摘句,更不应抄袭当代资本主义的教义及其社会制度。构建什么样的和谐社会,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不断研讨、日益充实和完善。

我们党执政50多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积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又一个崭新的课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建设和谐社会的规律和途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的使命,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战略构想。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在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应当关注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旧的深层次矛盾将不时地显现,新的矛盾也会接踵而来。这是社会急剧变革时期难以避免的。社会科学的责任是,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深入地探讨其根源,寻找解决矛盾、促进改革发展的途径和办法。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关系人们的实际利益,解决得好不好,大多与国家奉行的制度、政策有关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本着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的态度,真实地反映实际生活,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无私地进言。在社会主义国度里,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理应更加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当然同工人阶级自身的状况相关,更取决于工人阶级政党履行使命的责任感。江泽民同志说: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为处于社会基础层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为困难群体谋福祉,做他们真诚的朋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前提和保证

现在讲解放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和内容都已经大不相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过去划分思想界限的“左”和右的标准,已不能准确地反映今日的思想倾向。20世纪80年代提出解放思想,主要任务是打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模式旧思维的束缚;今日的解放思想,主要任务在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制度,切实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思想停顿或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体制和意识形态,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和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我飞跃,决非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翻版,也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自然延伸。解放思想,就要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与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理论划清界线。要站在自觉地探寻中国社会主义未来境界的高度,站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前列,根据中国国情,思考和探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方略。胡锦涛同志前不久精辟地指出,要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这个要求,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原载《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2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