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吉】儒家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在以往的社会生活中,儒家的诚信思想对于中华民族诚实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对于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培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在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经济活动、治理国政等广泛的社会领域和不同的生活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诚信传统受到强烈冲击,出现了人们所谓的“诚信危机”。这种“诚信危机”已经危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已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把“明理诚信”作为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也充分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于诚信美德的迫切需要和殷切呼唤。
一
诚、信二字在古代意思相近,同时,二者又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含义不尽相同。在早期儒家著作中,“诚”多与“真”,“实”等范畴相关联,“信”多与“忠”、“任”等范畴相关联。
《论语》中“诚”字仅出现两次,且都是做助词使用的,但《中庸》中多次论及“诚”,且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诚”的思想内涵。《中庸》中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1](《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1](《中庸》)在这里,“诚”主要是在自然界固有的状态和规律的意义上使用的,体现出“诚”作为自然万物之所以“成己”的本性的含义。作为“天之道”的“诚”和作为“人之道”的“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作为“天之道”的“诚”是天地的根本特征,是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事实和规律;而作为“人之道”的“诚”主要是对天地之诚的尊敬和效法。在孟子那里,“诚”在其引申意义上加以使用,具有了为人之道的真诚、诚实之意。《孟子》中说:“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2](《离娄章句上》)也就是说,要使父母高兴首先要诚心诚意,若是反躬自问,心意不诚,也就不能使父母高兴;要使自己诚心诚意,就要明白什么是善,否则,也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因此“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极真诚而不能使他人感动是不曾有过的事,而不真诚就不能使他人感动。
朱熹对“诚”的释义是:“诚,实也。”[3](《大学章句》)“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3](《中庸》)戴震对“诚”的解释也基本如此,他说:“诚,实也。……善之端不可胜数,举仁义礼三者而善备矣;德性之美不可胜数,举智仁勇三者而德备矣。曰善,曰德,尽其实之谓诚。”[4](《诚》)可以看出,在儒家说中,“诚”不仅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人的本性,所以诚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从伦理的角度看,“诚”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主要是指真实无妄、诚实不欺,它既是一项做人的道德准则,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礼记·大学》中将“诚”列为“八条目”之一,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大学》可见,“诚”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信”字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信”成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守言行诺,亦即“言必信,行必果。”[5]《子路》)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5](《学而》)即信与道义相近,说过的话要能践行和兑现。孟子也提出“朋友有信”[2](《腾文公章句上》),并将“信”作为处理五种人伦关系的重要规范之一。董仲舒在总结孔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信”的思想内容,并将其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使其成为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德准则。
在孔孟的论述中,“信”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上使用的:一是从行为发出者的角度,“信”是指人的言行要诚实无欺,值得信任,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5](《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Q[5](《为政》),等等。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信”与怀疑和猜忌相反,是指对他人的相信、信任,如“足食,足兵,民信之矣”[5](《颜渊》),等等。也就是说,“信”既包含着就个人自己而言的“守信”,也包含着对他人的“信任”。当然,二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是:只有首先做到“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在孔孟的有关论述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前者的意义上使用“信”这一伦理范畴的。
“诚”与“信”在含义上不尽相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突出地反映在诚与信的互训上,即以“诚”释“信”,又以“信”释“诚”。《说文解字》中就说:“诚者,信也。”“信者,诚也。”从先秦时期开始,“诚”与“信”即开始连用,《荀子》中就有“诚信生神”[6](《不荀》)一语,此后“诚信”便作为一个完整的范畴不断被使用。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就是真实不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诚”与“信”在语句上的连用,不仅说明了二者在内容和涵义方面不可分割的联系,也使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成为协调人们相互关系的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
二
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每一个人而言,它是人自身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基础和条件;就人们之间的关系而言,它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友好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就经济和商业活动而言,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障其健康有序运行的前提;就社会政治领域而言,它是基本的立国立民之道,是一个社会文明繁荣、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5](《为政》)对那些是非不分、弄虚作假、貌似忠信、实则虚伪的人,孔子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并斥之为“德之贼”[5](《阳货》)。他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5](《学而》在孔子看来,那些花言巧语、八面玲珑的伪善之人,是不会有多少仁德的。孟子也说:“‘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2](《尽心章句下》)他还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2](《尽心章句下》)诚信是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做人的一项基本要求,如果不能做到诚信,甚至花言巧语、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就谈不上做人之道。
孔子认为,人应当讲求诚信,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志,否则就不复为人。如同车子缺少輗軏这类枢纽就不能行进一样,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品德的支撑,同样是寸步难行的。“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5](《为政》)孔子用车子和輗軏的比喻,说明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人若无信,就难以立身处世。“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5](《卫灵公》)人如果做到忠诚老实,敦厚谨敬,诚信不欺,即使身处蛮貊之邦也会行得通;反之,即使在家乡州里也难以行得通。孟子也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2](《离娄章句上》)在孔孟看来,诚信是基本的“为人之道”,也是做人的必备品质。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圣人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而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是人们经过道德修养等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对君子型理想人格,儒家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和要求,而诚信则是其中之一。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5](《卫灵公》《中庸》中也说:“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在儒家看来,诚信是达到理想人格境界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也是其工作和事业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前提条件。君子要想赢得民众的拥护和信任,成就大业,就必须具备诚信的品格:“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5](《子张》)按照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只要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就可以具备诚信的品格,并进而达到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境界。
诚信原则的一个重要要求和表现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体力行,信守承诺。孔子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并认为作为君子,要坦荡磊落,光明正大。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5](《述而》)他还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5](《述而》)“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5](《述而》)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一个人要做到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在谈到对人的评价时,他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5](《公冶长》)从“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反映了孔子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躬行实践的高度重视。荀子也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也,身不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6](《大略》)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是国之宝,能行不能言者次之,能言不能行者又次之,言善行恶则为国之贼。在论及君子时,孔子曾多次提到君子应具备“敏于事而慎于言”[5](《学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5](《为政》)、“言必信,行必果”[5](《子路》)的品质,并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5](《宪问》)。在儒家思想中,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体力行,信守承诺,是诚信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和成就事业的基础。
第二,诚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5](《学而》)孟子也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滕文公章句上》)在这里,诚信之道也是基本的交友之道。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朋友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理关系之一。在社会生活中,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行为及品德有着重要影响。在孔孟看来,与那些正直诚实、宽容谦逊、博学多识的人交往会大有益处,可以受到其好的品德的感染和熏陶;而与那些花言巧语、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伪善之人交往则是十分有害的,不但不会有所获益,反而会沾染恶习,迷途丧志。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5](《季氏》)因此,孔子主张对朋友应有所选择,甚至要选择仁德之乡居住,以免受不良影响。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5](《里仁》)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基本原则,如果缺少了诚信,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联系和交往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儒家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5](《学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能否做到忠诚信实,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修养状况和道德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准。《论语》载子夏的话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5](《学而》)孔子的弟子不但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常常以此严格要求和反省自己,如曾参就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学而》)这里,把与人交往中能否做到忠信诚实,作为每天反躬自责的内容之一,足见其对诚信品德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诚信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孔子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5](《泰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5](《学而》)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人际关系中狂妄自傲、不守信用的人及其行为的批评和担忧。正直忠恳、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如果不遵守这一准则,就难以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和交往。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后明耻之,丘亦耻之。”[5](《公冶长》)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坦然相处,也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诚信是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对利益和效益的追求,是经济、商业活动的重要目标,本无可厚非。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5](《述而》)儒家肯定人们合理的正当的利益追求,同时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对利益的追求要持节制态度,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利,反对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述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5](《里仁》)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追求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去谋利。实际上,在一切经济活动和商业领域中,存在着一个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在追求和谋取经济利益、效益和利润的过程中,不能不顾道义、不择手段,而应当以正当的合乎道义的手段去实现。
我国古代早就有“信者储也”的说法,从构字法来看,“储”由“信”和“者”会意而成,即是说,只有诚实守信之人才是最善于积聚财富的[7]。事实也证明,在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领域,同样应当遵循诚信原则,只有以诚信为本,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才会赢得信誉,赢得市场,获取最大效益。《孔子家语·鲁相》载有“贾羊豚者不加饰”的话,即是指贩卖猪羊等的经商人员,在买卖活动中不能造假售假、以次充好,而应诚实无欺,公平买卖。荀子曾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6](《王霸》)这就充分看到和肯定了诚信之道对于经济繁荣、商业兴旺和国家富足的促进作用。
讲究货真价实,强调童叟无欺,是中华民族经济及商业活动中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廉贾义商。徽州商人注重“信义服人”,他们“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以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之游,而业日隆隆起”,明代即有了“商贾之称雄者,江南则称徽州”的说法,至清代前期,其活动范围远涉海外[8]。 我国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同仁堂药店,历来注重诚信,亦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经营理念和道德规范,其题于丙寅仲夏间的一副对联,就是这一经营理念的体现:“炮制虽繁从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该药店目前已成为名列全国中药企业之首的大型企业,其事业的成功与注重诚信的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
第四,诚信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孔子主张“为政以德”[5](《为政》),强调道德在治理国政中的重要作用。而要做到“为政以德”,诚信是其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所以孔子要求为政者做到“敬事而信”[5](《学而》),并认为“信则民任焉”[5](《尧曰》)。就是说,为政者在治理国政和对待百姓的问题上,要诚实无欺,讲究信用,不能失信于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信赖。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关系到社会治乱和国家兴衰存亡的大问题。荀子也以史实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5](《王霸》)正因为看到了诚信与社会稳定发展之间的这种关系,所以孔子特别将诚信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述而》)
孔子还深刻揭示了取信于民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论语》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颜渊》)在这里,孔子把“信”看得比“兵”和“食”还重要,认为虽然军备、粮食和民众的信任都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条件,但三者中民众的信任更为关键。《论语》中还记载子夏的话说:“君子信而后劳民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5](《子张》)就是说,统治者只有取得民众的信任,才能顺利地管理和领导民众;否则,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对民众的管理则会被认为是折磨和虐待他们。所以,儒家特别强调诚信在治理国政中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基本的立国立民之道。
儒家还特别重视和强调为政者对诚信原则的遵从和践行,认为为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为民众做出表率。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其道德要求和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也不同,其行为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对于为政者来说,所处的位置越高,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5](《子路》)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为政者的思想言行,包括是否讲求信用,对于广大民众的影响和感召作用。孔子还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5](《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5](《子路》)这些话,都是针对为政者而言的。从诚信角度来说,为政者能否在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忠诚信实,即是否做到“身正”,不但是一个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广大百姓和具体的行政效果的问题。
三
目前,诚信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诚信关系着一个社会基本的生活秩序;二是因为近年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确出现了一系列失信行为,产生了所谓的“信任危机”。尽管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原因,儒家的诚信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含义,但是,诚信作为一种人格美德和社会道德规范却永远也不会过时,它作为一项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和道德评价仍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今天,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出现“信任危机”的情况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儒家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传统诚信资源,对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及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都有其积极意义。
第一,提倡和弘扬诚信思想,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儒家的诚信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提倡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生哲学的基本理念,人们常说的“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反映和体现了诚信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就个人而言,诚信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品质。一个人不讲诚信、虚伪欺诈的人,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在现实生活中,诚信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那些信守承诺、诚恳老实、言行一致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爱戴,也才能立足于社会;而那些巧言令色、虚伪狡诈、言而无信的人,则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和遣责,也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难以成就一番事业。其次,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诚信是人们相互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基础;离开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就难以形成和建立正常的交流和交往,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联系也难以维系。诚信是一项基本的做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当也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要求。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倡导和遵从诚信原则,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有助于合作、信赖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提倡和弘扬诚信道德,有助于推动政治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诚信作为基本的立国立民之道,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不论是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建设,还是公民道德建设,都应当把确立诚信观念、营造诚信氛围,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在政治领域,一个执政党的地位能否巩固和发展,一个社会是否稳定有序,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讲求诚信,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执政党及其国家政权就会稳固、发展、社会生活就会安定有序;否则,执政党及其国家政权就会衰败以至灭亡,社会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从根本上来说,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政权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力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的主体则是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正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推动了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制度的变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了前进道路。今天,就我们党及其领导干部来说,要做到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就必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忠实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一个社会的政治道德状况或者官德的好坏,对于民风和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极大的带动和影响作用。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5](《颜渊》)一般来说,如果为政者讲究诚信,重视信誉,关注社会道德,就能为人民群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以及民风的改善。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诚信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些政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失信行为,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工作中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暗箱操作;有的在工作中不讲原则,有失公正;有的工作和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甚至还有的在工作中任人唯亲、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等等,这些,无疑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形象和诚信度大大降低,也严重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因此,就目前来说,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转变观念,率先垂范,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努力通过自身的诚信行为取信于民。这对于在全社会确立诚信理念,形成诚信环境,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提倡和弘扬诚信思想,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形成诚实不欺、公平交易的道德氛围和社会环境。
诚实不欺,信守承诺,遵循契约,在经济活动中尤为重要。现代社会,普遍的诚信是保障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并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因此,所有的经济活动既要遵守法律规范,也要遵守道德规范。而诚信,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对于经济活动具有普遍的规范和约束意义。
市场经济是通过公平竞争与合作的经济交往关系,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方式,是一种以等价交换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式。与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的行为者都是自由的主体,其双边或多边的交易行为不再受上级部门指令的限制约束,这样,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诚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双边或多边交易中,诚信的链条或纽带一旦断裂,就会给行为双方或多方造成利益损失,并造成市场运行机制的破坏和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诚信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经济资源,它不但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今天,在整个社会面临信用缺失和诚信危机的情况下,大力倡导、宣传和弘扬诚信思想,对于规范经济行为,推动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正常运作,都将大有助益。
(原载《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6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