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钦】成中英:新时代儒学何去何从?
他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多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多家国际学会的领军人物,创办英文的《中国哲学季刊》与《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影响尤为深远。他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与发展中国哲学,论述本体学、本体诠释学、整体伦理学与管理哲学,是中西文明对话的身体力行者。成中英,无疑是新时代儒学与中国哲学辉煌的一页。
在北京论坛上,记者专访了
记者: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的书,可见您很早就在思考中国哲学走出国门、服务当下的命题,那您认为当下中国哲学该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世界化?
在中国近代,哲学似乎是一个陈陈旧的、缺乏梳理的破摊子,不是里面没有宝藏,只是没人去挖掘。 所以今天我们要现代化与现代的话语与问题,并首先要将这些宝藏整理出来。第二步要还原它原来的光辉,第三步则在将其变成美好的结构,从发光到发热,发出能量,推动中国文化的新的发展。
哲学有三个面:有本,有体,有用。有本指不能忘本,本是来自于经验、观察、最原始人类思考的智慧;体是逐渐形成的智慧和知识的体系、格局;用直接与生活联系,用充实体,体再回归到本,本里面再发展出 一种创生的力量再促成用,所以这是一个周转游行的体,通过时空来展开。这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一样的。 基于时代的需要,我们要将体、用都扩大,这就是中国哲学世界化的内涵。从西方哲学哪里我们吸收宝贵知识,使我们头脑变得更逻辑,更细腻,更有分析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将自身体会到的经验、真善美的价值让西方世界共同分享,因此世界化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与世界分享我们的智慧。
在世界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展示自身思考的活力、优点,起一种示范的作用。与此同时,发展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在我们发展的同时,其他民族也在发展,沟通理解诠释对话因之极为必要,因此我也很早就提出“平等吸收、彼此丰富”的口号。我甚至在思考,中国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所凝聚的哲学智慧可以为其他文化及宗教提供一个对话的基础和沟通的平台,因为中国哲学是开放的,正如《易传》强调“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论语》所强调“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当然处理现代化与世界化的关系时,现代化是基础,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内涵的自我,向外发展也是有问题的。
记者:那么在世界化过程中,如何保证其民族独立性呢?
其次,每个传统都继承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特征,都有其自身的重点,譬如看重自我的价值,这点也是我们现在强调的,通过与西方的沟通交往来加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中国哲学的开放性、包容性,使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保存文化传统特色。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生态环境、历史背景、传统经验,所以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还是会保有其特性,而不会轻易被同化。另外,从自觉的文化创造来说,通过自觉吸收外面的文化,主要是来强化自己的体质,譬如蚕食桑叶,不是自身变成桑叶,而是将桑叶转化成丝。每个文化都有这样的积累,当然有的文化转化功能比较弱而被同化,但同化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对于中国,我们必须强调中国文化本体的内涵来进行与西方的沟通。
第三,思考的偏向的问题。中国擅长伦理关系的坚持、道德力的感化作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能力,譬如德国擅长抽象的理论,发展了机械理论;英国人擅长实用主义,所以商业文化很发达。这其实是一个文化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问题。
记者:您被公认为“第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对当代儒学有着权威发言权,您认为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儒学在当今中国及世界具有怎样的意义?
我的“新新儒家”有两个特点:,首先新儒家并不是要排除中国其他诸家的传统,我是将“儒家”天人认知与感通的经验摆在源头活水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这是我很重视《周易》的整体宇宙观的结果;其次,我很重视现代科学,而不认为现代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性是冲突的,认为它们事实上是相互包容的,这就表明我们要重新诠释道德理性,也同时要诠释科学知识。新儒学的开拓,强调生命的价值,强调生命的伦理,强调人的自觉的善的追求、价值的追求和主要目标,在包容的意义上,我不会排除道家、佛家的贡献。同时,我非常尊重与西方的沟通,在强调知识理性的用途的同时,也要改变知识理性的狭隘的观点。因此这点上,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积极的,这就不仅仅是在维护我们自己了,而是涉及到贡献。由儒家开放的观点,融合西方的智慧,来完成人的整体发展。因此,强调灵活、整体、自觉的精神,理性分析科学知识和理性分析道德是一样重要的。道德与知识不相坎陷,二者更能建立彼此张扬的关系。
儒学意义在哪里?中国目前的发展策略对于经济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看法,经济和政治相配合,但经济和政治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另外,中国坚持马列主义的战略发展思想,但是马列主义又如何和儒家融合?就长远而言,我们需要找一个文化上的传统智慧,建立一个中国更好的发展策略,这就涉及到儒家如何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大后盾。在现实意义上,儒家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全球化有着指导意义,因为现在领导者提倡的“和而不同”、“中国不称霸”都体现传统的“王道”思想。儒家对世界发展具有巨大意义,它代表全球伦理,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儒家重视人的正义的要求、整体发展的品格的要求、伦理的正当性,对自私贪婪为基础的资本谋取模式有着一定匡正作用。
记者:您今天的报告主题是“全球性危机的道德反思:作为解决之道的和谐与伦理教养”,那么儒家、道家的伦理及生态在多大程度上能解决全球性的危机?
记者:儒学是国学的核心,现在对于什么是国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现在人们嘴里的国学已经变成了无所不包的大筐,对此您怎么看?
同时要说明的是,过去西方人对我们的认识,往往是带有西方的偏见和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国学,给西方人一个回馈。如果让西方的汉学认识来罩住我们的国学,这就等于让人家告诉你你是谁,那我们就丧失了主动权。我们需要自己说“我是谁”,同时可以说“你对我的了解还需要加强”。
(来源:北京论坛官方网站。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