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大众化  >  正文

【杨春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要标志,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在引导时代潮流前进的同时,又从时代变革中获取丰富营养而实现了自身的重大发展。这种重大发展集中体现在:党的思想路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研究实现了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有了一系列新进展,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以及由此引发的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要标志,全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进而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推进了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路线问题上,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高度共识。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无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必须使自己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p.279)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p.364)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2](p.1410)发展理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2](p.1410)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思想保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指导实践上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研究实现了重大突破

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仅极大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反思。我们克服了过去那种一味注经解经的研究方法,在注重文本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更加关注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所引起的重大变化,更加注意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实践品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关键是如何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长期以来,人们把实践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哲学体系中缺乏一以贯之的东西,变成了两大块或几大块的简单相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研究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等等,都是服务于改造世界这个总目的;离开实践的哲学,是烦琐哲学,对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来说毫无意义。正是这一点,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评价世界,而且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指导革命的功能,而且具有指导建设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指导建设的功能显得愈来愈重要。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这种新理解在最近30年我国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逐步得到了强化。1994年由肖前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作这种努力的一个代表,该书的前言说: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这部教科书是力图把实践的观点作为中心线索贯穿于全书的。这是冲破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体系的一次大胆尝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所提出的以实践为中心线索的指导思想在全书中并未得到彻底贯彻。进入新世纪,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和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沿着强化实践的方向作出进一步努力,实现了教科书体系的重大突破,坚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观点这一指导思想,并将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在自然观中,确认自然界先在性的同时,确认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辩证法中,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同时,确认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在历史观中,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历史无非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在认识论中,确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便没有认识在价值论中,确认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其具体、历史的统一。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全部原理以实践为核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学术上的一个重大进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有了一系列新进展

其中既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取得的新认识,又有对历史经验的新概括、对现实问题的新探讨,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新思考,因而多方位、多层次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例如:

关于主体性问题。强调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导向强化对主体性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在过去是很不够的甚至连主体、客体这样的概念都没有提出来只有思维、存在这样的概念。研究表明,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的两极,二者之间包括三种基本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我们应当唯物而又辩证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既要高度重视主体的能动性,又要充分认识客体对主体活动的制约性,反对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片面性。

提出并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于人们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改善主体素质,从而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于系统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吸收现代系统科学研究成果,提出系统也应该成为一个哲学概念。

1983年出版的、由韩树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第一次将系统作为哲学范畴引入哲学教科书,丰富了唯物辩证法。该书指出:

系统科学研究的是各种现实的具体的系统组织和系统工程的原则,唯物辩证法则从哲学高度研究系统作为事物普遍联系的共同本质,赋予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揭示系统作为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如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等。提出系统问题并对其作深入的哲学研究,对于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提高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于社会形态问题。所谓社会形态是指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通常所讲的经济社会形态,主要是从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视角考察社会,把社会区分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等基本类型,这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这不是唯一的划分方法。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产业结构的视角,还可以把社会区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基本类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社会形态,这同样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只有多视角地考察社会,才能从整体上对社会形态有更丰富、更具体的认识和把握。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这一论断继承了马克思又发展了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概括,它深刻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的急剧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巨大和先导作用;发展先进生产力,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发展。

关于认识过程问题。认识论中关于认识过程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更丰富了。在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中,引入了选择性、重构性、建构性这样一些概念,进一步突出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在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过程中,引入了实践观念这一概念,以区别于认知观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从认识到实践飞跃过程的中间环节。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主体的知、情、意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不可不详加考察。这些新认识,对于提高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价值问题。这也是伴随强化实践与主体性研究而兴起的一个热点哲学问题。人不仅通过实践把握真理,而且通过实践创造价值。

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真理和价值这两个范畴体现了人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个尺度———事物的客观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自觉认识,二者总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地体现在各种思想、观点、意见、方案等等之中,对每个思想的实践检验都是真理与价值的双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既是科学的真理观,也是科学的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它揭示了价值的本质、特性、评价标准,以及价值的形成、功能、选择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开掘和新发展。

四、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独创性的新贡献。但是,这一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严重背离了这一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恢复了毛泽东思想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思想,并以一系列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这些科学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我们恢复了党的八大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快速发展生产力才能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奠定物质基础,才能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物质基础;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我们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环节。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形成和发展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包括: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正确处理非均衡与均衡的关系,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和统筹兼顾的辩证方法,集中体现了发展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必然在人民内部反映出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表现为思想上的是非矛盾,又表现为利益上的得失矛盾,以及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具体矛盾。凡属是非矛盾,应当坚持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凡属利益矛盾,应当主要用经济方法去解决;凡属复杂的矛盾,应当用综合的方法去解决。在经济上,要正确处理先富、后富、共富的矛盾,注重社会公平;在思想上,要正确处理思想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矛盾,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政治上,要正确处理领导和群众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如此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3](p.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充分证明了胡锦涛同志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关注人民的命运,人民才关注哲学的命运;哲学满足实践的需要,实践才赋予哲学以生命。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这就是我们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原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4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