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哲学总论  >  哲学总论  >  正文

【岳德常】关于哲学发展的四个范式的假说

为了理清社会价值体系进化的历史过程和内在逻辑,我们可以借助于库恩提出的“范式”[1]这个概念。精神的自我运动,即从人的原始状态进化到成熟状态,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成长阶段,这个成长过程有一种内有的逻辑必然性,就像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棵大树需要经历生根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的发展过程一样,人类价值体系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有次序的进程,经历了一系列发展环节。这个成长过程的最集中地体现在哲学史里面,因而黑格尔称之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并认为精神的自我运动是一种必然的有次序的过程。我们现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目标,站在这个哲学发展的新高度上,沿用黑格尔关于精神的自我运动的观点来观察哲学史,可以把它概括为四个哲学范式:

第一级范式即寻找世界本原的范式,简称为本原论范式。

这个范式对应于人类的好奇心、研究科学的兴趣、求真的需要、爱智慧的需要,这是人类的永恒需要。这种需要同时又产生于人的基本需要,“人类知识的最初阶段一定是全部都只涉及外部世界的,因为就一切直接需求和实践利益而言,人都是依赖于他的自然环境的。”[2]为了合理行动以维持生存,人类就必须认识外部世界,比如为了适时播种,人们就要研究天文现象、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的规律;为了避免自然灾害,人类就必须研究天地水火等自然现象的规律。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人们,生存的自然必然性以及好奇心驱使他们弄明白这个世界的来历,力图在杂乱无章的现象背后,找到本质性的东西。在这个哲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只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些可感知的事物,如泰利士就认为水为万物的根本,后来的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是“一团永远活生生的火”。我们中国则有“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所构成,这五个要素循环不已的盛衰变化,不但使大自然产生变化,同时还会影响到人的命运。

第二级范式唤醒人类关于善恶的意识,简称为善恶论范式。

这个范式产生于约束人类本能中的兽性、把人类团结起来以应对生存难题的需要。人类的威胁不仅来自外部世界,同时还来自人类自身。如果没有向上的引力来引导和驯服人的与生俱来的野性,人类便会堕落到动物式的存在水平上,社会就无法稳定运行,在日益加剧的内耗中自我毁灭。要避免这种结局,人类就要形成关于善恶的认识,在道德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这个范式以引导人性向善为核心价值,雅斯贝斯把人类关于善恶意识的觉醒时期称为轴心期,即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那一段时间,在中国有老子孔子墨子等圣贤都教导人类向善去恶;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则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基督和穆罕默德等人向民众宣传他们发现的真理或者戒律,其目标也同样是为了引导人类向善。雅斯贝斯把人性中这种向善的需求萌发出来的时期称为轴心期,在这个时期,地球的几个不同地域都有人“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3]人类的社会结合本来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但由于人类自身的缺陷,却反过来制造了矛盾对立与灾难,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这就迫使那些特别敏感的人们把追寻世界本原的目光收回来,关注自身的命运。“一切高级宗教、高级哲学,对人的行动都进过同样的切合实际的良言,都指出人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满足贪欲而企图统治宇宙;并指明克制自己的目的就在于为超越自己的某种东西而献身。”[4]先知们是一些发展得更充分的人,为了引导人性,他们创造出上帝的形象,把民众的注意力引向那个神秘的所在,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委身于上帝,以死后进入天国为人生目标;对于那些不信上帝的人,宗教家们又杜撰出因果报应、地狱轮回来进行恫吓,以此来把人类从野蛮状态中提升出来,从感性的、庸俗的、个别的事物中解救出来。生活在持续动乱而又看不到什么希望的时代,人的躯体成了他最为沉重的负担,人们渴望幸福,但在现世中无法找到它,只好寄望于来生或者是天国。

宗教给人身上桀骜不驯的兽性套上笼头,但也带来了其他副作用;因为人们经常舍本逐末,把宗教形式绝对化而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于是欧洲人进入了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禁欲主义、自我摧残,以上帝的名义颁布下来的道德反而演变为禁锢人性健康成长的祸害,所以它必然地受到人的健全天性的抵制,呼唤下一个哲学范式的出现。

第三级范式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简称为思存论范式。

笛卡尔开启了这个哲学范式的起点。他关注人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过程,对知觉的结果持怀疑的态度,对每个看似不易真理的东西,笛卡尔都坚持要通过思考来重新验证。他要找到那种不证自明的第一判断,即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然后再根据理性,一点一点地重新建立起自认为可靠的体系来。这样他就把哲学的兴趣从外部世界和神学转向主体的自我认识过程,达到了这个范式,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像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飘泊的船夫一样,终于看到了陆地。

在经历了漫长的苍白的中世纪之后,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人们又重新开始关注现世的幸福,以财富的私人占有为核心价值,在这个目标的驱使下,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征服客观世界的实践。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哲学范式沉溺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思辨中,没有深入认识到社会价值体系问题,但在实际上却把人们的逐利的本能放纵开来;尽管没有人明确地主张要建立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但在实际上却是把它作为不言而喻的东西摆在核心价值的位置上。与那种不研究认识的能力、条件和范围,就武断地作出结论的独断论相比,这也是一种独断论,而且是实践层次的独断论。在这种独断论的支配下,人们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个以资本的盈利为核心价值的社会组织方式,它召唤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彻底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人类真正地成了地球的主人,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成了自己无法驾驭的妖怪。在以富起来为目标的实践中,人们找不到生命意义的合理答案,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古罗马的武士在角斗场上厮杀到死一样,现代人在市场法则所主导的环境中也必须厮杀到人生终点。怎样改变这种命运,这是下一级范式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级范式研究实践与价值体系的关系,简称为知行范式。

这是我们现在所要建立的新范式,它对应于人类从私有制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的需要、驾驭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应于人类把这些需要协调统一起来的需要。在文艺复兴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世俗事务上来以后,后来的人们在这个方向上又走得过了头,过于执着于世俗事务,以至于必须花费巨大的气力才能把它重新高举于尘世之上。

这个努力以马克思为起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的那个“我”是一个抽象的思维的大脑,马克思则把这个抽象的“我”还原为具体的人,他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会思维,而且现实地实践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在涉及到实践问题之后,也就必然地要涉及到人的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进而推动人们研究人的需要、目标,研究人的价值体系问题。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实践与价值体系的关系的哲学范式,它产生于人类从私有制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的需要。

马克思率先发现了异化现象,这是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市场机制,就必然出现异化现象。所以,异化现象仍然困扰着现代人,迫使人类关注自身行为的合理性问题,为了社会的科学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人类不能再盲目地追求剩余价值,无限制地掠夺自然和剥夺别人,而是要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为此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把人们组织起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的实践”,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7]

 

站在第四级范式的立场来看,哲学上所谓的“本体论”问题所要寻找的归根到底就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最终起主导作用的那个东西,以往的人们没有找到这个东西,现在我们找到了它,这就是价值体系问题,它就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因素、序参量,它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各种问题的根本;所谓的“认识论”也就是要研究人类如何才能认识自身的价值体系问题;而要想认识自身的价值体系,作为认识主体的我们自身的价值体系必须有一个充分的发展,才能站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反思现实中控制着社会运行的价值体系,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到克服了这种缺陷的完善的价值体系,并进一步付诸实践,改变世界,这样一来,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知行论”范式了。

有了上述关于哲学范式进步过程的整体认识之后,我们便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是第四级范式的起点,提出了人的实践问题,摆脱了私有制价值体系的控制,提出了共产主义理想,但也还没有明确提出实践与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还没有摆脱唯物与唯心的两极对立,仍然带有第三级范式的特征,是介于第三级范式与第四级范式的中间环节。其进一步的发展,自然就必须摆脱唯物与唯心的两极对立,关注人的实践与价值体系的关系,并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第四级范式的任务落在了中国人的肩上,由中国人在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目标的过程中来完成。首先是毛主席在经历了中国革命过程中各种左倾与右倾错误的惨痛教训后,写作了《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著作,研究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后来又进一步追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发现了人的世界观问题,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以他的探索为基础,我们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现在进一步发现了人的实践过程中的价值体系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就是顺理成章的,代表了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它作为“最晚出的、最年轻的、最新近的哲学就是最发展、最丰富、最深刻的哲学”,是“整个历史的一面镜子”[8];就像百川东到海一样,它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汇合之地;所谓打通中西马,也就是努力提高自身价值体系,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只要达到了这个阶段,自然就可以融会贯通,把中西马都包括在内。只有达到了这个阶段,人类精神才能结束漫长的飘泊,找到安居的家园。

【注释】
[1]范式的概念是由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它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构成了科学家们的共同信念,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家集团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
[2][]恩斯特 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
[3][]卡尔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
[4]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4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资本论[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2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