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专题研究  >  正文

【韩庆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一命题,实质上是对传统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完全回答当今时代和中国实践提出的问题这一缺陷的一种理论反应,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种历史启示,是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的当代意义的一种逻辑必然,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种现实要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20多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特征,那就是: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反映时代精神和当代中国实践的发展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首先表现为研究主题的转换。马克思的哲学并不排斥对整个世界的研究,但就其开辟的哲学道路及其本质特征来讲,它更关注和研究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开辟了这样的哲学道路:就哲学主题及其品格而言,抽象的“类”与现实的人中,马克思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就哲学目标与手段而言,马克思注重无产阶级的解放、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就哲学思维方式而言,在既定论与生成论中,马克思注重实践生成论思维方式;就哲学的本质而言,在体系与方法中,马克思注重的是考察世界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方法;就哲学的功能而言,在“注解—论证”与“批判—前导”中,马克思更关注在批叛旧世界中为新世界建构提供前导性概念。目前,我国学者正由过去着重研究整个世界转向着重研究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从1988年左右我国学术界出现的实践唯物主义,到1990年以后正式出现的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生存哲学、交往哲学和社会哲学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伴随着哲学主题的转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生的另一个深刻变化就是哲学观念的发展。传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贯彻的哲学基本观念主要是“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基石”,它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社会历史受物质生产方式的支配,但对“实践”概念强调不够。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在坚持物质观念的前提下,还强调感性实践活动,强调把物质和实践活动统一起来加以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进展,就是在坚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前提下,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重新恢复和确立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把实践观念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念,进而把实践引入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观和人的哲学之中。

过去,苏联传统哲学教科书中的哲学呈现的是“四大板块结构”,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受此影响,我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虽然补充了不少新内容,但基本上没有跳出“四大板块结构”的内容框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工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生长点。主要表现在:(1)从传统的多见物少见人的哲学转变为既见物又见人的哲学,重新确立了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2)从只关注阶级性不关注人性、共同人性、先进性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哲学,转变为既关注前者又关注后者的哲学,发展哲学、交往哲学、生态哲学和人学的出现就是确证。(3)从关注“书本公式”的哲学转变为关注“生活公式”的哲学,更注重研究人的生活世界中的问题,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生存哲学和生活哲学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点。(4)从关注“客观”存在的哲学转变为也关注“价值”存在的哲学,注重研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价值哲学的出现就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哲学研究基本上缺乏研究者的主体自我意识,作为研究者的“我”及其“我思”基本上不在哲学、哲学研究和哲学思想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少哲学工作者在其哲学研究过程中,在强调遵循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同时,逐步贯彻了自己对所在时代的生存体验、人生感悟、哲学立场、价值观和思想倾向,研究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了一定体现,也就是有了“我思”的个性存在。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特征,就是个性化色彩日益突出。

哲学主题的转换、哲学观念的发展、哲学内容的丰富、哲学研究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哲学功能的提升。总体来讲,马克思哲学的一般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批判反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发展新世界;二是概括总结:对具体科学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综合、总结、概括和提升;三是把握本质:力求透过头脑中“臆造的联系”来把握事物的“现实的联系”和“本质联系”;四是提供方法: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五是建构前导性理念:为时代、社会和实践的发展构建前导性理念,提供精神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力图在提升哲学功能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使哲学在批判反思现实方面有所作为,而不仅仅为“现存”辩护;二是使哲学在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前导性理念方面有所作为,以引导当代中国发展;三是使哲学在关注公共领域、公共生活和公众精神世界方面有所作为,既为大众提供人生价值观、生活理念、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又注重思想启蒙与思想解放,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四是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重方法轻体系”的哲学道路,使哲学在思维方式的时代性、框架性转换方面有所作为,提升和确立当今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思维。

(摘自《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