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问题讨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发表的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经过了多次删除、补充等修改和重新誊写的过程,再加上手稿的部分残缺,使得各种版本的编排程序各持己见,由此引起了诸多纷争。这些纷争主要产生于两个主要因素:其一,该著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因此没有原始版本依据,这样在手稿的编辑和第一创作者是谁等方面留下了种种疑问;其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MEGA2)试图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加修饰地展现作者的原意与创作过程,忠实于作者的思路发展。而由于历史原因被迫中断近50年后重起炉灶的MEGA2比起MEGA1来,在这一编辑原则基础上更加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使得即将于2007年左右出版的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式版面对重重困难,相关纷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带着对诸多纷争的疑惑,笔者来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原始手稿收藏地阿姆斯特丹“社会历史国际研究所”(IISG)查阅有关文献,现将自己的一点所得,汇报如下。
一 原始手稿本身是一份没有完成的修改稿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曾经将手稿送交出版社,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发表。但是严格说来,这仍然是一份没有完成的修改稿,尤其对于第一部分来说是这样。原稿有两种规格,一种纸张约两张大信纸大小,然后中间对折,正反面都进行书写,可称其为大页纸张,它实际上是四个页面;另一种纸张约一张大信纸大小,正反面通常都书写,可称其为小页纸张,它实际上是两个页面。两种纸张的页面共有四种不同尺寸,试验版标出的都是页面尺寸,而不是纸张尺寸。大页纸张对折以后与小页纸张摆放在一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就是由这两种纸张构成。
手稿基本上每一页面都一分为二,左边写作、右边修改,实际上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张誊写稿,左边在誊写稿的基础上也时常是涂涂改改。左边是恩格斯誊写的笔迹,右边为数不多的修改和补充性语言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笔迹。但也有一部分手稿是没有进行一分为二处理的,这种情况都是恩格斯的笔迹。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分为6篇,马克思和恩格斯标注的顺序是1、2、3、1、4、5,分为两部分。顺序的第4篇,被他们标注为1,这带来了两种解释:其一,放在第4篇位置的1是后来的插入,那时应该还没有分为两部分;其二,第2部分的2、3佚失了。最有争议的是第1篇,这不仅因为与第1篇相比较,其他几篇相对来说页码是完整的、连续的,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几篇相比,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在第1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从宏观上认识人类历史的唯物史观。这样的认识无论从起点还是从思路的进程来说需要反复商榷、修改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这里主要讨论第1篇的情况,我们可以从第1篇页码的编写、修改程序看出它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修改的过程,而且是未完成的修改稿。
它的修改过程体现为在左页誊写稿基础上的涂改、补充,以及整页删除、多页撤除、结构重新调整这样一些步骤中,这样的过程可以从页码的两次编排中看出。我们现在来具体地看看这些情况:每一页纸张上面有两种原始页码,分别为恩格斯和马克思所编写,位于纸张的页上端中间,还有一种页码位于右上角,它是为后来的手稿编辑者(或许是伯恩斯坦等)所编写。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页码基本上处于一个位置,从笔迹覆盖程序来看,恩格斯首先对手稿进行了纸张页码编写,然后常常在同一个地方,马克思用新的页面页码覆盖了恩格斯的纸张页码。修改笔迹并非都清晰可见。MEGA1和试验版对恩格斯和马克思两种页码的说明都是在对底层笔迹进行辨认基础上做出的。由于恩格斯是按照大纸张标注页码,马克思是按照每一页的页面标注页码,这样,在通常情况下,恩格斯的一页正好是马克思的4页。为了使不太熟悉手稿情况的同行也能明白手稿的基本规格和这里讨论的问题,我在这里画一张页面、页码直观图:左边的数字为恩格斯标注的大纸张页码,右边的数字为马克思标注的页面页码。
由于原始手稿的脆弱,一些大页手稿中间断裂,会使人误以为是小页手稿,这样的情况至少有4处。对于极其脆弱而又没有有效保护措施的原始手稿来说,每一次翻页,都是一种损耗。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为读者提供的是复印件,复印件的弱点在于它不能够区别出底层笔迹和修改笔迹,这只能通过原件才能辨别出来。除去序言部分,手稿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
恩
格 马克思
斯
6 6b
8 9 10 11
7 12 13 14 15
8 16 17 18 19
9 20 21 22 23
10 24 25 26
11 27 28 29
第二部分
恩
格 马克思
斯
20 30 31 32
21 33 34 35
第三部分
恩
格 马克思
斯
84 40 41 42 43
85 44 45 46 47
86 48 49 50 51
87 52 53 54 55
88 56 57 58 59
89 60 61 62 63
90 64 65 66 67
91 68 69 70 71
92 72
从目前保留的手稿来看,马克思的页码编序从恩格斯的第6页开始,马克思的页码开始于6b、
页码的编排、修改、删除、撤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页码的改动中我们能够判断文稿的修改过程。马克思的页码覆盖在恩格斯的页码上面,这种情况至少说明:在恩格斯进行了誊写并且在此基础上编写页码以后,恩格斯再度对手稿进行了修改;马克思在恩格斯修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因为马克思在对手稿重新进行页面编码时,跳过了4页面完全被恩格斯删除的地方(表中的4个无页码格)。马克思的页码编写是建立在大幅度结构重组基础上的。马克思对每页的重新编码至少说明,无论手稿的原主要执笔者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马克思都对恩格斯的誊写稿全文进行了阅读、整理。
我们之所以说第1篇手稿是未完成的手稿最主要的依据还是在于文章的开头部分,保存下来的开头部分(导论)至少有2份,底稿和誊写稿都是恩格斯的笔迹。另外还有恩格斯标注为2、3、4、5① 页码的大页纸张。这一部分是最有争议的部分,各版本对这些手稿的编排顺序和取舍都不尽相同,它取决于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
二 原始手稿残缺什么?
《德意志意识形态》原始手稿的残缺是其编者和研究者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不过原始文献的佚失和缺损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严重。除了第1篇,其余部分的顺序纸张基本上是保存完整的,只是部分页面的边缘部分有着老鼠啮过的痕迹,使得边缘部分存在着数个文字的缺损,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第1篇的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它存在着多次修改、重新规划的情况。
第1篇恩格斯的编码中间存在着两次大的中断(见图),马克思的编码是连续的,对于马克思的页码来说,开头缺1~7页,中间缺36~39页。关于这3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编码的缺损部分存在着不同解释。
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编码顺序来看,恩格斯的编码顺序在第11页至第20页之间有9张纸张的缺失,而此处马克思标注的页面页码是连号。这9张纸张,实际上可能是36(9×4)左右的页面(考虑到可能有空面的情况)。根据梁赞诺夫的解释,它们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撤掉了,并非佚失。另外在恩格斯标注的21页和84页之间缺了63页,而这在马克思的页面编码那里只缺了36至39的4页,按照恩格斯的标注法这正好是一大纸张。根据梁赞诺夫的解释,这中间的页码(62×4的248页左右的页面)是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撤掉了,这也不是佚失。
这被撤掉的两个部分,部分地再现于第2篇圣布鲁诺和第3篇圣麦克斯中。他认为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思路发生变化的结果,即对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由原计划的共同批判改为分别批判,这一部分的写作规划因此由一篇变为三篇。但是另外的编者做出了不同解释,他们把第1篇的第2部分、第3部分看做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2篇、第3篇那里分离过来的(例如巴加图利亚版和新德文版②),孰是孰非,并无定论。
最为困难的可能是第1篇的前5张纸张(20页面)了,因为马克思的编码是从恩格斯的第6纸张开始。至少从马克思的编码来看,前面不是缺5张大纸张(尽管存在着2、3、4、5的大页纸张,还有马克思编码为1、2的小页纸张),而是缺不到两张大纸张的页面,那么它们是部分佚失了,还是为重新开端的开头部分留下的空间?
三 版本学的努力与原始风貌的再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文献学版本在追求忠实地再现原始创作情况和创作历程的原则中不断进步,这种追求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又是以历史考证为基础的。其成果使得研究者与作者真实的思想历程越来越接近,尽管从时代因素上来说,我们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越来越遥远,但是后者不会成为我们理解作者思想历程的主要障碍。我仅仅以手边存在的四种文献学考证版为例来说明不断进步的文献学考证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MEGA1)于1932年在第5卷③ 中首次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部6个篇章,它由苏联的阿多拉茨基编辑。该版在每一段文字的相应部位标注了马克思的原始页码,但是它的排版方式没有按照原始手稿的模式将一页纸对折分开,仅仅将恩格斯和马克思的修改、删除、补充句子等作为脚注的方式出现。对于恩格斯标注页码和马克思标注页码的关系在文章后面的解释中加以说明。
不过,阿多拉茨基的版本存在着严重问题,他没有完全遵循历史考证版应该忠实于作者思路的原则,他将手稿第一篇的文章进行分解重组,虽然在每一段文字前标上了马克思的页码,实际上构成了一份组合性拼图。阿多拉茨基的这份拼图在后来1958年的德文版④ 中基本上被照搬。由于1958年的德文版是著作版,并非文献考证版,因此它的版本中就去掉了马克思页码的字样,这样就使其看起来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于是普通读者就全然不知,自己所阅读的实际上是一份重新组合图。我国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中的第3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以阿版(经俄文版的中转)为基础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MEGA2)的试验版⑤ 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1篇。它的排版方式已经开始按照原始手稿的模式将一页纸对折分开,这使得读者对左边恩格斯的誊写稿与右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修改、补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但是在每一段文字的相应部位仍然只是标注了马克思的页码,对于恩格斯标注页码和马克思标注页码的关系仍然是放在文章后面的解释中加以说明。
2003年《马克思恩格斯年鉴》⑥ 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1、2篇。该《年鉴》当然不能够算是一种独立的版本,不如说它是在投石问路,它为MEGA2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式版做铺垫。它在排版方式上与试验版相同,遵照原始手稿的对折模式,并且使用不同字体凸显马克思加的着重号。在页码上也与试验版一样,在每一段文字的相应部位只是标注了马克思的原始页码,对于恩格斯标注页码和马克思标注页码的关系放在文章后面的解释中加以说明。年鉴版与试验版的区别在于它已经参照其余MEGA2的基本模式将正文卷与注释卷分开了。
于1974年在日本出版的由广松涉编辑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⑦ 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1篇,与MAGA1、试验版、2003年年鉴版相比较而言,根据同样的编辑原则,广松版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了自己的优势:第一,他将恩格斯标注页码和马克思标注页码同时在页面上体现出来,使读者对其结构上的变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第二,广松版通过不同字体的方式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区别开来,并且用不同大小字体和相应符号的方式将删除、修改过程在页面上体现出来,大大方便了研究者对不同执笔者和删改过程的了解。
广松版的页面问题在于,尽管他采用了对折的方式,但他没有像试验版那样以本来面目展现原始页面风貌,而是在右边加了过多的版本解释,这本来是可以放在脚注或尾注中的。另外广松版在恩格斯的页码后面都加上了本来没有的a、b、c、d的分页字样。广松版的两个优势即使是2003年出版的年鉴版都不具备,参与《德意志意识形态》MEGA2编辑工作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关注到广松版的这一重要进展。以上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考证版》文献学的进展情况说明,随着文献编辑工作的进步,我们能够越来越接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来风貌。
四 文献、文本研究与版本学研究的差异
文献、文本研究是依据原始文献、手稿、甚至不同版本进行的思想研究,关注对象是不同文献、手稿、版本能够提供的确实依据,这与为编辑工作服务的版本学研究是不同性质的工作。前者关注的是思想形成、变化、发展的来源和过程等等问题,它借助于原始文献和不同版本去发掘尽可能客观的真实情况,后者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关注的是如何在识别、鉴别原始文献、版本差异的基础上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新版本。
显然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尽管两者有内在关联性。如果把学术研究工作变为资料考证工作,那么毫无疑问就会忽略思想的内涵、概念的逻辑性进展等更加丰富的内容。不过历史考证版不同于一般版本,它集学术性的文献、文本研究与版本学研究于一体,它的编辑者本身同时是学者、研究者,例如梁赞诺夫、阿多拉茨基、广松涉等等。同样它的读者对象一般来说也不是普通读者,而是专业研究者。因此文献学考证版不能与普通版本相提并论,它是普通版本的依据,但是不能取代普通版本,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普通版本处处提供原始的、真实的情况。
对某种思想形成的文献学、版本学考察与对其思想本身进行学术性研究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但并非总是必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考察成为必要,因为它是一部至少由两人合作、在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过、并且是一份不完整的、未完成的、含有诸多修改痕迹的手稿。手稿本身的这一特点,使得其历史考证版难以摆脱可争议性。在阿姆斯特丹“社会历史国际研究所”工作多年的研究人员高兹·朗考(Goetz Langkau)先生说,人们如何能够编辑出一本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写作更加完善的版本?对于这样一部没有完成、未成熟的手稿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如果在世,恐怕也难以在不进行大量更新工作的情况下编排出理想的顺序来。历史考证版与普通版本的区别正是在于它并不追求形式的完善,它追求历史的真实和客观。它的这一特征对于研究者来说提供了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形成、差异,以及修改过程的最为可靠的但并非无可挑剔的资料,然而如果我们脱离了他们当时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仅仅抽象地从这一资料中寻找唯物史观体系的诞生足迹,那么这正好落入了以流行的原理反注原著的狭隘思路,而忽略了当时德国思想领域的活跃、丰富,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关注的诸多重要和棘手的一般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历史哲学等问题。
我们期待着MEGA2正式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到来,但是我们不能够期望它解决我们所有的困惑,因为原始手稿本身就是一部未完成的修改稿。一部更加客观、真实、历史的文献考证版本能够有助于克服已经“权威化”、“意识形态”化了的观念对我们的驾驭,使我们更加接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境遇下探索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进程和方法。
【注释】:
(来源:《哲学动态》2006年2期。编辑录入: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