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哲学总论  >  哲学总论  >  正文

【欧阳康】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

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是以承认当前哲学有共同问题为前提的,并希望发现当前的哲学问题与过去的哲学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哲学探讨的时代性焦点,规划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这种问题性追问包含着对哲学研究的合法性诉求与前提性追问,要求反思我们的哲学观念,提升哲学研究的主体性自觉。

什么是哲学问题?有多种不同的探讨思路:具有哲学性质与特点的问题;哲学家研究的问题;以哲学方式来研究的问题等。对“什么是哲学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于“什么是哲学?”的界定。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有“哲学无定论”的看法,那么是否还有大家公认的哲学问题呢?我们认为:哲学家、哲学问题与哲学研究方式这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互相规定与对话互动构成了哲学的“家族相似”;具体而言,被哲学家以哲学的方式来讨论的问题才能叫哲学问题,或者某些能够被提升到哲学层面来加以探讨的问题才叫哲学问题。

人生活在有限的世界里,却有超越有限世界的强烈冲动,由于人的自然生命与理性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这种超越是思想上的或哲学上的。哲学的超越分为个体的自我超越和对他人的超越:前者意味着学术研究方向的更新或学术观点的革命性调整;后者则要求发掘新时代的哲学主题、创造性的哲学研究方法等。每个人的哲学和每个时代的哲学所能达到的极限是有限的、具体的,但人们对极限的追寻却是无限的、超越的。因而哲学研究必须以一种高度抽象化和普遍化的方式来展开;但这种抽象化、普遍化的哲学探讨又总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具体的哲学家个人来进行的,总是与具体的历史时代和个体感受相联系,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历史性与个体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提出和探讨具有时代意蕴的、“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的。

人性是哲学家思考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和根基,是哲学问题的基核,也是哲学问题链的中轴。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于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地展开的。哲学家思考哲学问题的范围、深度及其思想的丰富性是与他们的生活的丰富性、外部世界的丰富性和交往的丰富性相联系的。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尤为关注交往问题、走向生活世界的深层原因。基于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我们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和问题网:

第一,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冲突与互动是哲学问题链的核心。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大体上可分为理性与非理性两个大的方面,它们既互相依存又始终内在地冲突着。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化造就了古希腊哲学传统和希伯来传统,这两大传统都是对人的内在深层心理根基的致极性追问,希望发现心理结构中最基础和最具决定性的核心因素,以便深度揭示心灵内在争论的焦点和冲突的原点,并立足于此解释人性、人与世界的关系。对理性和非理性的不同理解与关注,产生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各家各派。

第二,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分化、冲突与互动。这种冲突与互动本质上是理性与非理性在知识领域和社会生产、生活层面上的外化与表现。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之间关系的分化与对立,在现实社会中造成了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分化与对立,在精神上带来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当前人类社会的各种“现代病”。应当看到,高新科技的运用及其力量发挥需要人文关怀和价值规范;当代人文精神需要科学精神和现代工程技术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在新的高度上促进高新科技与当代人文的良性互动,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与共建。

第三,生活世界与神圣世界的分化与对峙。生活世界是神圣世界的基础,神圣世界引领生活世界的方向,二者交织、互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利益主导原变得相对简单、清晰,精神世界的情况却变得格外复杂多样:西方价值观念、传统价值理想、革命理想追求、思想道德情操、各类宗教理想等都在发挥作用,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与取向变得软弱和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活世界失去了精神的引领和理想的指导。如何在生活世界的世俗化和精神世界的神圣化之间保持张力无疑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四,民族认同与全球体系的冲突与互制。当代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全球性传播,造就了全球性的文化学习运动;另一方面全球化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来推进并按照他们所制定的规则来进行的,所以对于各民族是一种更加根本性的挑战,在民族文化的外部样态和民族的精神内核上,个体和民族都不得不做出艰难甚至痛苦的选择。

第五,个性自由与制度法规的对立与互动。人的发展在合理的价值取向上应当是走向更加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历程。现代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高度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作为对于现代化进程中那些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要素与特性之制度性整合、概括的现代性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架构和思想观念与个人生活形成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个性自由就是在这个严密的社会体系中得到建构和实现的。如何实现个性自由与健全体制的双赢需要哲学界的回答与引领。

以上基本问题中最细微最深层的是个性心理,它居于问题网的中心,最普遍最宏观的是全球问题,二者之间还有无数层次、方面和类别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都有复杂、深入的关联,问题网络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内在的心理结构,影响到社会的结构、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同与定位。面对相互交织的复杂问题网,哲学家必须有复杂性的视野、思路与方法。

另外,真正的哲学问题是在哲学对话中生成和提升的,这种对话既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超出哲学学科范围发生在与其他学科之间。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不同哲学观念、哲学理想和哲学方法的差异。真正的哲学对话应当在这样的高度上展开,这也是对话的难点所在。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