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哲学总论  >  哲学总论  >  正文

【陈志良】从现实性哲学到虚拟性哲学——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转换

两千多年来,从柏拉图、苏格拉底到现代哲学,都是现实性的哲学。哲学可以是唯物论、唯心论、经验论、唯理论,可以是存在主义的、非理性的、后现代的,可以是这样的或那样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有一个根本点是相同的,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思考,都立足于现实性。因此,从历史的长河而言,迄今为止的所有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是非数字化的现实性范畴框架内的哲学。

现时代,正在发生哲学框架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的大转换,这一转换,就是从现实性哲学进入到虚拟性哲学。虚拟性哲学是未来哲学和哲学思维的主要形式。从现实性哲学进入到虚拟性哲学,是时代内核转换的体现,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态势。我们时代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换到知识经济,从读写时代转换到视听时代,传统习以为常的东西很快就会退出历史。所有这些,都与一个基础性的东西,这就是与虚拟相联系。换言之,虚拟是新时代的实践基础和所有关系的内核,从而也将是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进入了虚拟时代,进入了数字时代。

虚拟,作为新哲学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无非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虚拟通过数字化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而这一虚拟空间与网络、电脑、高科技相结合,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辉煌的数字时代。虚拟,首先是人类的中介系统的革命。人类什么也没有,只是赖有中介系统才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的。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以至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人称为“会使用符号的动物”。语言符号创造了人类的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它指向不可能的可能性,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虚拟这场中介革命,使主体和客体系统发生了跳跃式的发展,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到更高级的数字文明。

虚拟是与现实相对立的。现实的东西不需要虚拟,只需要模拟和反映。只有现实性不能涉足其中的领域,虚拟才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尽管虚拟不是模拟,但虚拟也不是虚构。人们往往容易从虚构的角度来理解虚拟,这是对虚拟这一新生事物的曲解。虚构,只是思维空间中的构想,也许可以把这一虚构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但无论是说写还是画,虚构仍然是虚构,只是一种思维中的存在。思维中的虚构是尚未转化为真实的。虚拟,它本身以数字化的方式真实地展现,对于人的视听结构是真实的,是真的看到了,听到了。虚拟是真实的,但并不一定是现实的。换言之,不可能的可能性,对于现存的现实性是不可能的,但在虚拟世界却是真实的。虚拟能否变不可能的可能为另一种新的特异的现实,即对现存的现实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悖论的现实,这里便展开着未来时代的多样性了。由于虚拟,未来时代展开着现在时代所不可比拟的内容。总之,虚拟既不是模拟和反映,又不是虚构,虚拟便是虚拟,这是一个全新的哲学范畴。当现实性沉默的时候,虚拟便开始登台演出。我们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便是方和圆与方的圆和圆的方的关系。方和圆,是现实的,不需要虚拟;方的圆和圆的方,则是虚拟的,不可能现实。方和圆,作为现实性,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却永远产生不了方的圆和圆的方。所以,圆的方和方的圆对于方和圆来说就是不可能性,但是对于虚拟,圆的方和方的圆,恰恰是正常的,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虚拟原本就是要构建现实中不存在的,构建对于现实性来说是不可能的可能性,否则,虚拟的存在就没有独立性,也就不能成为新哲学和新思维方式的出发点。

对于现实性哲学来说,现实性是惟一的出发点。一切可能性都是现实性的可能性,世界万物都统一于现实性,没有比现实更大更广的范畴。传统的哲学思维,从来便是这样思考的。然而,对于虚拟性哲学而言,现实性只是可能性的一种,是一种可能性。在虚拟空间中,尚有着别的可能性。对于虚拟而言,不可能的可能性,也是实实在在的可能性。虚拟使不可能的可能性在虚拟空间中复活、再生、创造发展,这是现实性空间做不到的事。仅此一项,便表明虚拟有着现实所不具有的功能,虚拟有着比现实更强的优越性。

虚拟性打破了现实性的独立王国,打破了统一性哲学的基础,使传统哲学成为历史。

虚拟性带来人性的“张狂”,带来人的创造能力的巨大的发展,激发出人的潜能的全面张扬,这是一个人的真正全面发展的时代。虚拟,是现代人走向未来更高级更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经之路。

若是说,现实性为了超越自己,必须把“在场”与“不在场”结合起来,把思与诗圆融起来,但在实际上,这种结合和圆融,只是一种体悟,还是言不可言,道不可道。其实,既然不可言,那又何必言;既然不可道,那又何必道。这便是现实性的永恒的缺陷了。对于虚拟来说,一切又是另一番风光了。虚拟本就不言不道,但却把不可言不可道变成虚拟的实在。换言之,虚拟使不可言不可道变成可言可道,当然是另一种模式。对于虚拟来说,我们可以力图去创造一切。

虚拟并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因为,虚拟至少是在虚拟空间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存在着,不管人们对它抱什么态度。对于虚拟的东西,人们可以不理会它,这时候虚拟便什么也不是。但虚拟也有十分重要十分风光的时候。这就是,当人们对虚拟的东西若是认同并普遍地接受,它就会转化为真实有效性。比如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本身只是一种虚拟的规则,人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因为红灯本身并不就是停,绿灯本身也不就是行。但当人们一旦共同确认并遵守之后,它就成为交通规则,成为一种真实性。我们可以想一想,若没有红绿灯这一虚拟的交通规则,交通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其实,像红绿灯这样从虚拟到真实的过程,对于以后的虚拟来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若是人类只是地球的生物,那么传统的哲学也就可以了,现实性范畴当然也就足够了。问题在于,人类总有一天是要走出地球的,这样,虚拟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便是绝对必要的了。因此,从现实性哲学进入虚拟性哲学,这一框架的历史性转换,是时代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理应勇敢地实现这一转轨,迎接虚拟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2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