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哲学总论  >  哲学总论  >  正文

【郭湛】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

我们即将告别20世纪,走向21世纪。世纪之交哲学发展的走向,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整个世界包括中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传统像夏日的雪山在消融。哲学作为从传统中走来的文化形式,在日益发达的现代科学和各种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文化形态面前,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现代社会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时空特性。人们的生活在空间上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时间上越来越节奏加快。哲学不是一种容易进入的文化形式,它要求于人的首要条件是一定的沉思、深思和反思。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人来不及仔细思索,更不要说哲学思索了。

即使人们有时间有能力进入哲学,因为它不能像科学或别的文化形式那样对人有直接的意义,也不免令人望而却步。“终极关怀”固然不错,但只要现实关怀尚未解决,“终极”就难以提上日程。

哲学所依靠的媒体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历来哲学传播靠的主要方式是书籍和刊物。在越来越多媒体、网络化的世界上,人们阅读书刊的时间越来越少,能够用来看哲学书和文章的时间就更少,而时间太少又难以进入哲学。

我们辛辛苦苦地写哲学书,到底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他们能看什么、喜欢看什么?这是写作者和出版者不能不考虑的。我并不认为哲学书没有人看,书和书不一样,有的书有人看,有的书没人看,有的书看的人多,有的书看的人少。这些终端信息应当反馈回来,以便改进我们的哲学研究、写作和出版等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是严峻的,它要求我们的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必须与之相适应。哲学如果不走向与社会和人的需要相适应的方向,就会走向衰落和消亡。那时的哲学人即使还有眼泪也不会有人相信。

依据前面的分析,我认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可能有以下几点特征:

1.哲学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自身的理论、逻辑、体系和方法,而是人的社会或社会的人。哲学研究的内容将更加贴近社会、人生,从更关注社会整体转向更关注个人的精神世界。

2.哲学写作的话语方式将越来越个人化,哲学将越来越富有个性,更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哲学更容易直接面对社会生活中日益主体化、个性化的个人,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在他们的思想中产生共鸣。

3.哲学的文章和著作将摈弃烦琐、冗长、枯燥的叙述,更趋精炼、简洁和生动、活泼。哲学的表达形式将更加多样,将逐渐进入多媒体、网络化的信息世界。哲学在表达方式上,除了向科学接近以外,还将向艺术和宗教接近。哲学将由越来越像科学转向越来越像文学。

4.许多哲学研究将不再以哲学来标榜,而是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研究中,在对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具体问题的探讨中体现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将不再强调它是一个特殊的领域,而将表明它是研究或理解各种问题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这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不可替代的人类智慧。

郭湛(1945—),男,黑龙江省海伦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原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05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