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君者,群也——简论董仲舒的国家思想
董仲舒的国家思想非常丰富,头绪多,层次也多,有时候他是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引申出关于国家的一般思考,有时候又是以他的天论来隐喻地表达对国家的理解。全面研究董仲舒的国家思想不是一篇小文所能担当的任务,所以本文只把问题集中在董仲舒论述国家的组织建构方面。
一、君道与天命
在董仲舒的眼里,
由
按照董仲舒的解释,君王要保持权力而不失其君王之位,就必须“是其所当是”而“为其所当为”,简单说就是君
那么,什么是君王所当是?什么是君王所当为?董仲
深察王号之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黄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之谓之王。[6]
王号之五科,皇的含义是普大而皇,方的含义是正直而方,匡的含义是匡运周徧,黄的含义是美好而黄,往的含义是四方归往。概括这五种含义,用一个字来表达就叫“王”。在王者的五科里,皇的普大辉煌、方的正直而方、往的四方归往都不难理解,但是匡和黄则需要略加解释。匡之所谓匡运,是指正确地运转,周徧,是指普遍的包含,“匡运周徧”就是指在一切领域都能正确地行动。黄被解释为美好,则与五行五色的观念相关,五行中央为土,色配为黄。黄色被认为是“中和之色”,是最美好的颜色。《白虎通义·号篇》曰:“黄者中和之色。”《易经·坤卦·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美在其中。”所以黄作为颜色,又喻指王者美好的中和之德。其他四科也分别喻指王者的其它德行,这样王号之五科,同时又是王者的五种德行,于是王者所当是和当为,就在王号之五科里概括地表达出来了。
君之名号也有五科,董仲舒说:
深察君号之大意,其中亦有五科:元科、原科、权科、温科、群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君。[7]
君号之五科,元的含义是正本清源,原的含义是随天地始终,权的含义是用权于变,温的含义是泽及百姓,群的含义是群下归心,概括这五种含义,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君。与王号一样,君号之五科也同时是对为君者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说明。
就君、王各自的五科而言,君王的基本含义就是能够以自己的美好德行聚合天下民众的人。所以董仲舒在详细
在董仲舒看来,能够以美好德行聚合天下民众的人才
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一国则受命
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这些话表明“民”在权力方面完全是被动的,是从属于“君”的。君与民的关系在董仲舒那里基本上是牧羊人和羊群的关系,牧羊人应当爱护羊群,如果羊群失散,牧羊人就不成其为牧羊人,但是牧羊人之成为牧羊人,却不是来自羊群的委托,而是来自上天的授命。董仲舒一再说: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9]
唯天子受命于天。[10]
新王……受命于天。[11]
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12]
正因为君王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与,所以得到上天授命的君王,一定要对上天的授命有形式上的回应,要以改国号、迁宫邑、制礼乐、改正朔、易服色等措施来“顺天志而明自显也。” [13] 但是董仲舒说,虽然君王有“易姓而王”的差别,君
君权天授,君权因此神圣,尊君是董仲舒的一个基本思想。与尊君相应,则是爱民。天意爱民,上天只会选择爱护羊群的牧羊人,只会把管理天下的责任委托给爱护百姓因而得到百姓拥护的人。董仲舒说:“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15] 因此,具有爱民之德是为君之道的根本,有德才能合众,有德才能获得上天眷顾,得天命而为君王。于是,君王之
二、天的构成与大一统专制制度
君王聚合民众而为君,因而立国。这意味着君王聚合的民众不是一盘散沙,而是被组织在一套国家制度之下,生活在由制度而形成的一种秩序之中。这一套制度在秦汉的历史背景下就是帝制,在董仲舒的国家理论里则被称为“大一统”,所谓“大一统”,是指所有人都毫无例外地被统摄一个制度之下,都要服从制度的需要和安排。大一统揭示了帝制的专制本质。
董仲舒对大一统专制制度的论述,是用一套天论的隐喻语言说出来的,因此我们对他的这一套理论的理解,也要结合他的天论而展开。
董仲舒的天论是一套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它所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宇宙的统一性问题。秦汉之际,正是中国社会从先秦的邦国并立走向统一王朝的时期,这时候兴起的宇宙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宇宙的统一性问题,因为国家的统一需要有宇宙统一性的理论来作为基础。应当说,董仲舒代表的儒家和汉初的道家都完成了这一理论任务。但是道家的宇宙统一性,是原始的混一,是宇宙之初的混沌同一,这种同一被认为在宇宙生成的时间流程中由于朴散为器而遭到了破坏,所以道家总是呼吁反朴归真,要求走一条逆反的路,回到原初的同一。由于理想和现实被分置在不同的时间段落中,对理想的吁求就成为对现时的疏离,进而转化为对现实的批评。这样道家的理论不能形成正面的积极建设的立场。而董仲舒的宇宙结构论强调的是秩序的和谐,是宇宙中各要素在空间中按方位的有序排列和运转,空间的直观属性具有现实的肯定性,由空间方位的有序而形成的和谐统一,才是具有现实肯定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论,才担负得起维护国家统一的现实任务。这是董仲舒的理论最终取代汉初黄老道家理论的根本原因。
道家好说“一”,这个“一”,是混沌的同一,而董仲舒说“合一”,合一是多种因素的统一。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16] 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17] “合一”的思想表明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也表明这一整体并不是匀质的混沌,而是可以分析为阴阳、五行等具有不同属性和功能的诸种因素。阴阳五行在董仲舒那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这一点下面会谈到,同时阴阳五行也是分类的基本项目,由于有阴阳五行的类目,万物就不再是零散的,而有了归属和秩序。按照董仲舒的说法,万物根据各自的属性“投所贵之端”,[18] 属阴的归于阴类,属阳的归于阳类,其他分属木火土金水的,也分别归属于各自的类。这样,由阴阳五行为类目就把万物聚合起来了,并且安排出了一个秩序。人也是一个类目,人的代表就是人间世的君王,“君者,群也”,人间社会由此构成。董仲舒的分类体系是秩序的象征,而宇宙的秩序象征着人类社会的秩序。
董仲舒的宇宙秩序在宇宙的结构中更得到了加强。董仲舒言“天有十端”,所谓“天有十端”,是指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有十项,它们是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和人。宇宙的这十项构成要素不是无序地混杂在一起,而是以空间架构为基础的有序排列,其中,天地五行按照天上、地下、木东、火南、金西、水北、土中的空间位置排列,构成宇宙的基本间架,阴阳则作为两种作用相反的力量,以春夏秋冬为序运行于东南西北四方,辅佐木火土金水五行,助成万物的生长收藏。由人之外的九端,董仲舒建构了一个机械的宇宙,它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次序,周而复始地运转下去。但是宇宙的构成要素中还有一项是人,人作为天的一个构成要素,不在于占据某个固定的空间位置,充当宇宙间架的构成部件,也不在于遵循机械的路线运行于宇宙的间架之中,而在于人能够自由而主动地对天施加自己的影响。这样,宇宙的机械属性就被打破了,宇宙的既定状态也就不存在了,它具有何种面貌,要由人所给予的影响来决定。董仲舒的宇宙固然由天之十端构成,但是天的其他构成因素只有被动的属性,只有人是积极主动的,这与在大一统专制制度下只有皇权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运转是一致的。董仲舒是大一统制度的积极鼓吹者,对绝对君权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他说要“屈民以
董仲舒的天论是一个隐喻,不仅它的整体性结构和功能具有隐喻的作用,它的各构成要素的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都具有隐喻的属性。例如阴阳寓意刑德,配合天的尚阳贱阴,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德主刑辅的政治原则。又如官职配合五行,司农、司马、司营、司徒、司寇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胜的关系,就规定着职官之间相互辅助和尅制的关系。总之,董仲舒天论的隐喻涉及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是很难一一论及的。
(原载《对话中的政治哲学》,录入编辑:乾乾)